第四百五十一章 好人
: 万历这个年号对大明子民有截然不同的意义。 比方说尔兰岛迎来的新客人,一艘摇摇晃晃的破旧福船停靠在泰隆东方的拉干河河口,拥挤的甲板上有数不清生着大明面孔的百姓排队下船,登陆这块对明朝子民而言几乎完全陌生的土地。 这艘船过去属于李禹西,现在的船头名叫张四,才从南洋到大东洋没两年。 张四生在兴化府的仙游。 大大恶之人多为胆量超群之辈,张四没那胆量,却也不甘心生逢此世终年听着别人一夜暴富的传说过一辈子。 真要说起来,张四觉得以前自己应该是个好人。 善良、勤劳,且没什么用的好人。 当年倭寇横行、同乡们一股脑扎进朝廷止通船的南洋时,他窝在府城外种地,一年到头抱着四五两银子的结余,过着安分守己的子。 倭寇被戚家军赶到仙游,他家地被烧了,官府没给补偿他也不跟着同乡去县衙请愿,忙着应募听召,给平定倭寇的戚家军运送粮草、开路架桥,没少出力气。 后来没了生计,就去帮巡检司跑腿、给县衙做衙役,虽说子难捱,没抱怨过什么。 正赶上隆庆爷开海,商贾、百姓、官军一股脑地涌入月港……胆大的想方设法弄到船引,开船出海进斗金,他也跟着去月港,因为月港码头搬货给的工钱比别的地方佣工高一分银。 后来时长了,便兴出跟着出海的心,但他不会做买卖。 有本钱的大人物们出海动不动行船数条,宗族兄弟子侄数百,载货数十万斤贩行海外,那是稳赚不赔;没本钱的黔首小民,少则五六人、多则十数人,各负包裹背着能买到的东西,一道租船出海,路上人货同睡不说,假使避过那年头仍如秋后蚊子般蹦达在海上的倭寇,弄不好也要赔个血本无归。 因为他们知道的信息少,大商人向外海贩瓷器、绸缎、棉布、铁器。 张四也背了一个大包裹,路上小心翼翼就算同行问询也只笑眯眯地不回答,他包裹里装的是什么? 六十六双草鞋! 出海前张四就跟这东西熟,质量最好的草鞋他五六就能穿坏一双,一双要三分银,地毁了之后借钱度,后来做衙役、力夫,确实攒不下什么钱。 四两银子的积蓄,就换了六十六双草鞋。 他寻思这东西不论在哪,谁不需要穿鞋呢?别人说的什么一匹棉布能赚得三倍,他太老实了,不信。 但他觉得这草鞋,质量这么可靠,多少一双能卖上个四分银吧?那他这一趟可就能赚上一两多了,到时候在吕宋随便买点香料,回来总是能赚钱的。 再不济再不济,只要有个温饱,咱这天朝上国子民,懂得啥不比夷人多? 结果到了马尼拉,那的人真的就不穿鞋。 平民百姓脚底都有厚厚一层的老茧,比草鞋底儿耐磨多了,那达官贵人又有谁看得上草鞋呢? 后来他的经历可想而知,在举目无亲的马尼拉,可谓颠沛流离。 在潮州人开的理发店给人修理过胡须、也在矿场抡过大锤,当然最熟练的还是在马城港口干起老本行,给人搬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