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泸州大营
川南永宁道,清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设,治泸州。领叙州、马湖二府,直隶泸州。 泸州,古称“江阳”,别称江城。位于四川东南部,长江和沱江交汇处,是长江上游重要港口。 泸州东邻重庆府,南接贵州、云南两省,西连宜宾城,北接资州直隶州内江县。距成都府500多里,距离重庆府300多里,从水路不到一日可达重庆府,距叙州府郭宜宾也不过半日路程。 川南永宁道地界不小,作为四川四道之一,永宁道按规制,可是有五六千的绿营人马,既然当了这个差,王斌也要尽可能地整顿好这一块的防务,最重要的是快速扩充军事势力。 至于泸州、叙州府、马湖府及以下这些地方官员,王斌井水不犯河水。但谁要是在后勤辎重上掣肘,他可是不会手下留情。 现在是战时,王斌总领一切军政要务,掌握了枪杆子,他自然不惧任何外来压力。 原来的泸州副将徐正江,被王斌除掉。后来的孙参将,下面的军官也不清楚他逃去了什么地方。现在管事的是一个游击,人倒是颇为老实,一看就是个混吃等死的庸劣之人。 泸州军营倒是挺大,只是校场废弃多时,长满了杂草,有些植物长的有半人高,可见训练的松弛。 营地里的士兵,也是原来泸州大营的绿营官兵,只是换了一身皮而已。士兵人数七八百人,典型的庸兵惰将。让前来观看王斌大失所望,摇头而去。 看来该淘汰的还是要淘汰,补充新鲜血液,势在必行。 城中的兵备道衙门倒是接着就能使用,旧瓶装新酒,却有不少原来的味道。许多原来的满清绿营军官摇身一变,成了吴三桂的部众,许多人都是原来的职位,连部下官兵都未曾改变。 上任的第一天就让他大为光火,前来当值的官员不到一半。看来大多数的官员都对他不置可否,或者说不予理睬。 即便是在场的几个官员,也是面色不一,有人面色沉重,心事重重,有人满不在乎,神态倨傲。王斌恼怒于心,拂袖而去。 衙门大堂居然传出几声轻蔑的讥笑之声,更加重了王斌心头的不满。 次日一早,泸州城内外都贴出了衙门的告示,川南兵备道要大量募兵。 官员自然是那些庸懒之辈,募兵则是要替代淘汰下来的那些绿营士兵。只是那日一见,王斌就对这些人失去了信心。 兵备道发出的第一道公文,就是要求永宁道内所有的绿营士兵,五日内全部到泸州集合,违令者军法从事。 华夏几千年,官员们总能找出办法吃空饷,喝兵血,即使历史上的一些名人名将也不例外,王斌自然想一劳永逸的解决这个问题。 在他的部下,吃空饷、喝兵血,这些现象绝对不会允许存在。 随着兵备道的军令一下,整个川南道都被搅的天翻地覆起来。有人大骂王斌,有人漠然处之,有人惶惶不安。在这乱世之秋,这王松难道非要踢掉大家的饭碗,逼众人上战场拼命不成。 五日时间就要赶到,算算时间,从命令下达,到去复命,时间实在是有些紧。 王斌才不管这些,他依旧安排部下,在川南道各地开始大规模的募兵。 吴三桂挺进湖广,长江中游的难民潮水般向四川而来。如今正是冬日时分,饥寒交迫,万般无奈之下,难民纷纷从军,先填饱了肚子再说。 “好铁不打钉,好男不当兵”,自从宋太祖赵匡胤制定下这以文拟武的国策,武人没有尊严,厢军沦为杂役,罪犯充军,饥民入伍,这三观极其不正的“名言”的便流传了下来。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这些最为正统、最有尊严、最具民族气节的从军精神,被国人生生放弃了千年,岂不谬哉! 募兵形势良好,短短几天,招收的人数已经不下5000人。对于蜂拥而至,涌入四川的难民来说,能有一口吃的已经不错,更不要说还有饷银,养活家人。 这些难民,大多数都来自于底层百姓,真真正正的良家子,也是募兵的最好人选。朴实无华,吃苦耐劳,最易成兵。 原来的绿营兵,王斌需要去芜存菁,他想把自己铁血、服从、不怕牺牲的治军理念贯彻下去,形成一支强军。如果这里面有人非要来挡他的路,他一点也不介意踢开这些障碍。 川南道的各官道上,到处都是一队队手持长枪的绿营士兵,在路上或紧或慢的行走着,目的地只有一个,那就是泸州城外的泸州大营。 鼓角争鸣,旌旗招展,无数的绿营官兵不停的进入大营,在将台前排列整齐,等候点卯。 校场已经被清理干净,平整如初,里面杂草一颗不留。原来的营地被扩大了不少,一座座新的营房建了起来,校场的四角各建起了高耸的箭楼,拒马、壕沟、鹿砦、栅栏,一应俱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