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8章 探查凤凰山
卯时,东桥,凤凰山、水库一带。 洪水冲击之声,虽然小了许多,但沿河两岸,是绝不可能穿过去的。 桥头一侧,充当探路角色、先行的五百名倭贼,个个耷拉着脑袋,望着桥下的洪水,再看看对面的倭贼主力,简直连死的心都有了。 桥头另一侧,是倭贼主力。 平板大郎命人三次清点人数,得到的结果皆是:一万五千人,勉强…… 龟田二郎一直缩着脖子,远远望去,如同一只钻到壳里的乌龟,就要睡着了。 抛开井上三郎在小北口的一万兵力不说,龟田二郎麾下三万余人,如今剩余不足一半。 更为可笑的是,连大明将士的面都没见到,不要说主力了。 耻辱,这是耻辱,应当剖腹自尽,以谢天皇。 …… “来人,将张大奎斩了,千刀万剐”。 思量半天,龟田二郎觉得自己还不能自尽,先将张大奎杀了,这个倒是不难做到。 人,总是会变得,无论逍遥太平的日子,还是凶险保命的时刻。 张大奎抬头望望天边的月色,一脸的无惧,满心的欣慰。 “俞将军、戚将军真乃良将,仲大人果真神机妙算,当初的一出苦rou计,换的一万之余的倭贼命丧火炮、洪水之下”。 张大奎心中激情澎湃:虽然这份功劳不能归于他一人,但毕竟自己亲眼目睹了这一切。 有此经历,此生足矣,虽死无憾。 “这次,我什么都不说了,反正刀在你们手里,你们人多势众的,要杀我一个人,还不是一句话的事儿?”。 张大奎丝毫不惧,在他看来,洪水下来那一刻,即便是自己掉入水中,也值了。 只是,仲逸曾反复交代:一旦倭贼出现不信任之时,千万不能据理力争,要多借助那些真正通倭之人的口舌,为自己的说话——印证。 当然,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能忘了提到一件事:银子。 这些话,张大奎从不敢忘,他也是这么做的。 …… 还时,平板大郎站了出来。 这次,他没有替张大奎解释,而是示意龟田二郎:先不着急杀人,问个明白再说。 “说,你不是早就知道桥下有炸药,西侧的水库会决堤?这才不愿带路的?”。 龟田二郎示意翻译坐在一旁,开始了他的问话。 张大奎觉得值了,死而无悔。 不过,他同样不能死,还有重任在身。 仲逸当初给他的嘱咐,可不是让他扯个人威风的。 心中的豪情,只是张大奎自己有感而发,而这一发,差点误了大事。 少说,多听,不要急于回答,务必要弄清楚……倭贼问话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这是仲逸的嘱咐,连同初次登岸时,争着做带路人,东桥之上,千万不能做带路人,都是仲大人的安排。 扪心而论,起初,张大奎对仲逸这个翰林院的文人,是有些不信的,好在有俞大猷和戚继光的军令在,他丝毫不敢懈怠。 现在看来,张大奎对仲逸的钦佩之情,只有四个字:五体投地。 一阵夜风吹过,张大奎总算是清醒了。 “龟田大人,若我知道桥下有炸药、水库会决堤,我早就乖乖的做领路之人了”。 回想着仲逸的嘱咐,张大奎一字一句道:“你看看,对面领路的那五百人,不是个个都没事吗?”。 这么一说,龟田二郎竟然有些蒙圈:好像是这个理儿。 “少说多听,想好了再回答……”,张大奎心中默默重复着仲逸的嘱咐,生怕说错一个字。 咳咳,他再次放慢了语速:“你们想想,很明显,大明的将士是要将你们主力引到桥上,然后炸掉桥面、困在坑内,等洪水来……”。 张大奎确信自己没有说错,于是继续道:“他们要的是主力在桥上,绝不会为区区五百人而动手,故此,先行带路那五百人,是最安全的”。 末了,他再次重复道:“若是我知道这一切,应该抢着带路才是,为何要躲在后面呢? 后面就没有危险吗?万一决堤的时间与炸桥的时间没有配合好,我走在后面,或许更危险”。 这话说的,简直没毛病。 张大奎觉得自己发挥的不错,还想多说几句,不过想起仲逸的嘱咐,他决定还是先闭上嘴巴最好。 “你们先都退下”,龟田二郎挥挥手。 看样子,张大奎的命是保住了。 这个道理再明白不过:若是俞大猷早有部署,一般将士是很难知晓具体计划的,这,与张大奎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