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7章 四处扩张1
确定了属国、蕃国的权利和义务后,接下来就是趁机对帝国国内进行整合。 首先,皇帝宣布取消北方已经实行了快二十年的全民兵役制——在江北,每一个人都是有军衔的,帝国政府工作人员之前实行的工资薪金待遇,也是跟着军衔制定的。 在之前,帝国根本没有几品几品的官级说法,倒是有上尉知县少校知州。 帝国统一,外部军事威胁基本消失之后,这种军国Z义满满的做法显得太过不合时宜,因此取消成了顺理成章的事。 军队依旧实行帅、将、校、尉、士、兵的军衔制度。 但民间官衔则由比较传统的品级制度取代。 帝国的最高统治机构为内阁,内阁由皇帝、太子、首辅大臣、两位次辅大臣、六部尚书共11人构成。 六部中,户部负责人力资源、财政、农牧业、银行业和商业等方面的工作。 工部负责营造、工业。 兵部负责海、陆军、预备役、民兵方面的建设工作。 刑部负责司法。 吏部负责官员升迁、考核。 礼部负责教育、祭祀、外交等方面的工作。 各部下设司,分别处理这些具体工作,每司设立一位侍郎主官。 侍郎以下官员不表。 全国行政区划分,由上到下是省、府、州、县、乡、村。 至县一级为止,地方行政也要模仿内阁,设立小六部,分管辖区内各项工作。 乡地方要简化为十人以内的领导班子,村成立三人委员会负责具体工作。 内阁希望能够通过这种方式,把触角直接深入到村,以取代地方上传统的宗族统治。 想法不错,但是比较困难,现在也只不过算是开了个头,开始干这件事而已。 官衔和行政区结构确定之后,下一件重要任务是确立帝国的都城。 统一之前,华夏帝国其实是没有都城的。 两个重要的行政中心,泉城是皇帝行在,燕京是太子行在。 泉城能够成为行政中心,一个原因是帝国起家在齐省,泉城是帝国控制的第一座大城市,经济恢复最早,也显得比较繁华。 另外泉城在运河旁边,在大周还存在的时代,这座城市作为应对江南的核心是有道理的。 但现在,江南已经完全并入帝国,泉城的政治地位瞬间降低,作为皇帝行在已经不合适了。 考虑到接下来要大力发展江南的工业和经济,以及针对南洋的扩张,把帝国的行政中心迁往江南势在必行。 当然,以上这些理由都是徐世杨的,皇帝徐睦河同意迁往江南的唯一原因是江南足够繁华,他去了可以好好享福……。 帝国的第一个都城,定在金陵。 这座城市背依长江,影响力可以辐射整个江南和大部分江北地区,而且海运方便,徐世杨认为这也有助于沪州府的发展。 说是定都金陵,但其实帝国依旧要维持双头龙的姿态——太子行在依旧设在燕京,这里也依旧是帝国军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