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2 王宝钗:呵!男人!
不管是哪种声音艺术,都离不开伴奏。 无论是评戏、越剧、京剧,就连去KTV唱卡拉ok都是如此。 而京剧的伴奏,则是全靠锣鼓和京胡。 京胡的伴奏用拉、衬、托、带、补、垫各种技巧把伶人的演唱托住,使伶人的演唱生动、悦耳、受听。 高明的琴师裹着角儿的唱,俗话说傍的特严,角儿唱着就极为舒服。 也就说琴师拉的旋律有时是双的,把伶人唱的戏衬托的很丰满。 有些缺乏戏台经验的伶人,会把琴师拉的旋律也唱了,这其实就是所谓的费力不讨好。 无论是此时正在戏台上的程小楼,还是柳凤英的专属乐师团队,都是身经百战非常有经验的梨园中人。 程小楼绝对干不出那种抢人家琴师饭吃的事情,而琴师在看了戏本后,也定会将台上的程小楼托的稳稳当当,伴奏完全是傍着他走。 由此也说明了一个好的班底,其重要性。 虽然是第一次跟现场的乐师合作,但他们都把程小楼托的非常稳,后者唱起来也非常舒服。 丝毫不需要考虑锣鼓点和京剧伴奏上的问题。 程小楼一人分饰两角,用优雅婉转的程派“游丝”唱法唱完第一段王宝钏的词后,又迅速切换道薛平贵的角色,跟着伴奏继续唱道:“这大嫂传话太迟慢,武家坡站的我两腿酸。下得坡来用目看,见一位大嫂把莱创,前影好像王三姐,后影儿好像妻宝钏。本当向前扣妻唤,错认了民妻礼不端。” 唱完薛平贵的词后,程小楼便开启了薛平贵和王宝钗来回切换的对话模式。 薛平贵:大嫂请了! 王宝钏:军爷敢是失迷路途的? 薛平贵:亦非失迷路途,乃找名问姓的。 王宝钏:有名便知,无名不晓。 薛平贵:王丞相之女,薛平贵之妻,王宝钏。 王宝钏:王宝钏? 薛平贵:正是。 王宝钏:军爷与她有亲? 薛平贵:无亲。 王宝钏:有故? 薛平贵:非故。 王宝钏:你问她做甚? 薛平贵:我与她丈夫同军吃粮,托我带来家书,故而动问。 王宝钏:军爷请稍站。 薛平贵:请。 王宝钏:哎呀,且住!想我夫妻,分别一十八载,今日才得书信回来,本当向前接取,怎奈衣衫褴褛。若不向前,书信又不能到手!这?这便怎么处?我自有道理!啊,军爷! 薛平贵:呃。 王宝钏:要见王宝钏,与你打个哑谜,你可晓得? 薛平贵:略知一二。 王宝钏:远? 薛平贵:远在天边,不能相见。 王宝钏:近? 薛平贵:哦!莫非就是薛大嫂? 王宝钏:不敢,平贵之寒妻。 薛平贵:哎呀呀!来!来!来!重见一礼。 王宝钏:方才见过礼了。 薛平贵:有道是礼多人不怪呀! 王宝钏:好个礼多人不怪。军爷拿书信来。 薛平贵:请稍待!哎呀且住!想我离家一十八载,也不知她的贞洁如何?我不免调戏她一番,她若守节,上前相认。她若失节,将她杀死,去见代战公主! 说到这里,程小楼又唱了一段西皮流水,“洞宾曾把牡丹戏,庄子先生三戏妻。秋胡曾戏过罗氏女,平贵要戏自己的妻。弓叉袋内把书取!” 之后他继续一人分饰薛平贵和王宝两角继续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