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一十二章 想成事,先敢想
小柯审核资料的速度很快,李亚东甚至感觉他都没怎么看,就放了下来。 “李董,这个企业资质,真的不符合我们银行的贷款条件。” 王万达和小钟顿时心头一紧,连呼吸都加重了。 天知道他们此行被整个公司的人寄予多大厚望,万一空手而归,且不提大家会有多么失望。 工地那边,公司现在正用这个名头暂时稳住了工人,万一他们感觉上当受骗,到时可不太好伺候。 “哦?”李亚东蹙眉问,“具体问题出在哪里?” “主要是公司性质不明确。”小柯解释道:“他们公司按道理来说、包括组织架构什么的,都属于私企范畴,但其实底子却是国企。” 李亚东恍然,总算搞明白了堂堂万达——现在应该也算有点规模,怎么连柜台审核的第一关都没通过。 公司性质不明确,所有人不清晰,这肯定是贷款的大忌。 万一到时候没有按时还款,该找谁去要债? “王总,你们公司是国企?”李亚东问,这一点他还真不清楚。 在他的印象中,万达不就是王家的私有财产吗,凭这个王万达还当过中国首富,不像万科。 “这个……现在应该已经不属于纯国企的范畴了吧。” 得,王万达自己都搞不拎清。 他注意到李亚东翻了个白眼,尴尬一笑,解释道:“公司最早确实是西岗区人民政府牵头成立的,我那时在政府办公室做主任,原名叫作大连西岗住宅开放公司。 “后来89的时候我调过去做总经理。然后在92年的时候,公司进行了一次体制改革,并且更名为大连万达房地产集团公司,是有意与国企体制脱勾的。” 你说脱就脱啊,李亚东心想。 当然,他清楚王万达最后确实成功了,算是运气比较好的一个。 可很多企业就没那么走运,刚刚说到万科,王市就是很典型的例子,体制改革失败,最终被架空权利扫地出门,对外的说法倒是更好听一些,什么卸下权利,去做一些其他的自己想做的事情,实际上真实情况是什么样子,稍微关注商业事件的人都清楚。 90年代末的国企体制改革,包括工人下岗潮,其实都是计划经济所遗留的祸根,在市场经济的时代,它们迟早都会爆发病症,为了国家大局着想,必须施猛药救治。 而挺过来的人,将会更加强大,至于没挺过来的,则意味着“牺牲”。 李亚东犹记得当时《南方周末报》就在一篇新闻中写道: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泪流满脸…… “王总,你想贷多少钱?”李亚东问,倒也懒得在这个问题上多纠结。 作为银行董事会主席,他跳过一些标准流程,特批一笔贷款,并没有太大问题。 因为他很清楚,万达最终的企业归属很明确,就属于眼前这个人。 小柯微微一怔,似乎没想到大BOSS这么好说话,毕竟这个贷款门槛的设立他还亲自参入过。 此举可谓自己打破自己定下的规矩。 而王万达和小钟俩人,则瞬间狂喜不止,脸上的笑容藏都藏不住。 “我想贷5……不,1000万。”王万达连声道。 而听他这么一说后,旁边的小钟,一双眼珠子则瞪得滚圆滚圆,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李亚东笑了笑,看了表情亢奋的王万达一眼后,心想这家伙倒还挺会顺着竹竿往上爬嘛,明明目标只有500万,看到自己这么“好说话”后,瞬间坐地起价,直接翻出一倍。 不过,这次却是李亚东想岔了。 王万达的真实目标根本就不是什么500万,而是……50万。 是的,仅仅50万。 为此,他整整奔走于几家国有银行之间不下上百次,却还是一分钱都没有贷到。 此时的万达,其实并没有李亚东想象的那么庞大,仅是一家市级公司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