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河上琴音
书迷正在阅读:邪医狂妃:帝尊,宠翻天!、从斗罗开始的综漫世界旅行、病娇小萌宝:娘亲,宠我、权门贵嫁、一胎三宝:总裁爹地花样宠、大清贵人、快穿之雷劫我来了、反宠成瘾:老公是病娇、惊了个奇、新欢羞羞:总裁吻够了没
“尽道隋亡为此河,今已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自打李恪在洛阳登船,一路顺水,先往东,再往南,不过三日多的功夫,便过了郓州,比之骑马倒是便捷省力上不少,李恪站在大船的甲板之上,看着运河之上来往如梭的船只,脑海中不禁想起了这首《汴河怀古》,便轻声念了出来。 除了正在甲板上掌帆的几位船夫,李恪的身旁再无旁人,陪在李恪身旁的便只有他的楚王府司马王玄策。 王玄策听着李恪口中缓缓念出的诗,先是点了点头,紧接着眉头微微一皱,对李恪道:“殿下这诗倒是不错,只是这立意怕是颇有不妥之处啊。” 大运河虽是隋炀帝所修,但在大唐立国之初,隋炀帝乃天下公认的昏庸暴戾之君,人尽弃之,可李恪口中的诗却对他颇多赞誉,王玄策自然觉得不妥。 出了长安李恪心中畅意许多,王玄策又是他的心腹,李恪说话自也不必太过拘谨,李恪对王玄策道:“炀帝三征伐高丽是过,巡幸江都是过,擅杀忠良是过,大兴宫殿也是过,但这修造运河功过如何,自有千古史册去说,却不知本王之言不妥在何处?” 自炀帝驾崩以来,关于他的功过评说朝堂内外便从未断绝,尤其是修这大运河更是毁誉参半,难断善恶,李恪这么说,倒也在情理之中。 不过王玄策所言不妥之处却不在李恪之言本身,而在李恪其人。 王玄策道:“这话若是自旁人口中说出自无不妥,但殿下身份不同于旁人,殿下的话若是叫旁人听去,恐生事端。” 李恪听着王玄策的话,自然知道王玄策的意思。 李恪之母杨氏为前隋帝女,李恪便为前隋炀帝外孙,身怀两朝皇室血脉,李恪的话若是叫较真的人听到了,传了出去,着实麻烦地很。 李恪乃李世民亲子,当朝亲王,大唐能给李恪的绝对是前隋给不了的,李恪倒是不担心有人说他顾念前隋,意图复辟,可若是有人借此弹劾他不辨善恶,不分忠jian也够他烦心的了。 李恪不怕事,但是这些糟心事能避还是避了的好。 李恪道:“先生之言甚是,倒是本王有失考量了。” 王玄策看着身旁站着的少年,原本还有些担忧的脸上便浮起了一阵笑意。 王玄策在李恪尚是孩童时拜入王府,如今已经七载,突厥四年,长安三年,王玄策几乎是看着李恪一步步长大,走到今日的。 王玄策最善纵横之道,窥视人心本就是他之所长,他对李恪的了解不在任何人之下。 李恪虽年少,有时行事也难免带了些少年心性,但他能总能怀谦逊之心,哪怕是当初面对他这么一个无名小卒时亦是如此。 这便是王玄策眼中李恪的明主之质,也是王玄策甘愿效死的缘故之一。 王玄策道:“殿下运河之论虽无甚大错,但万一叫旁人听去终归不妥。殿下虽是简行南下,可知道殿下行踪的想必不少,还是谨慎些的好。” 王玄策之言,无非就是担心李恪因出了长安这是非之地便放松了警惕,故而提醒道。 李恪闻言,点了点头道:“先生所言极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