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4 深刻的记忆
有人捧场总好过冷场,上官黎见好就收。 他继续道,“准确来说,这是二十多年前的旧事了,那时候父皇刚刚即位不久,辅佐他的几位重臣相继病逝,当时的丞相傅明清也在朝堂上告老还乡,父皇几次挽留未果,最后只得恩准了,傅明清的故乡便是这边境城。” 夏璃正在喝茶,见上官黎说到这里的时候忽然停顿了一下,她便漫不经心的接了一句,“你不要告诉我,这位丞相回到故乡没有多久就死了吧。” 上官黎的眸光瞬间深沉了一下,他动作急促的给自己倒了一杯茶,似乎是在缓和自己的绪。 他的反应成功的让夏璃来了兴致,她搁下茶杯,边的上官月却先她一步开口,“不会是真的死了吧” 她们想到了一处,只是不同的是上官月只是单纯的好奇,就像是在听一个传奇的故事,她很想知道接下来发生的事是否和自己想的一致。 夏璃想的却更多,从上官黎提起那间宅子的时候,她就知道必定有故事。 其实说简单也很简单,无非就是一个飞鸟尽良弓藏的故事。 这样的事在历史上并不是特例,正是因为他们皇族的份,才能更准确的感觉到皇室里的残酷。 好半晌,上官黎将杯中的茶水一饮而尽,方才重新开口,“傅明清一家回到边境城的第二,府上就遭了盗贼,府上下一百余口人部被贼人所杀,所有的金银财宝被搜刮一空。” 上官月没想到后面的事竟然如此残酷,她顿时倒吸了一口凉气,一脸笃定的道,“父皇一定很生气。” 听她开口,夏璃目光凉淡的撇了她一眼。 上官月不明所以,正想问,上官黎却顺着她的话接着往下说,转移了她的注意力。 “父皇确实很生气,得到消息后,父皇立即派了朝廷的锦衣卫过来剿匪。可最后匪是剿了,却在盗贼搜刮的财物里发现了一件惊人的东西。” 夏璃凝了神,她知道重点来了。 上官黎道,“那是铁卷丹书,是从先帝手里传下来的,先帝曾说手握铁卷丹书的人,可向皇帝提出任何一个条件,皇帝不得反对,这铁卷丹书原本是一片雪白,可是锦衣卫找到的铁卷丹书上头用朱笔写满了字。” “先帝时期,傅明清曾救驾有功,先帝便赐下了铁卷丹书,后又感念傅明清的小女儿对当时还是王爷的父皇有意,便做主给两人赐了婚,后来傅明清就一直效忠父皇” “那找到的铁卷丹书上到底写了什么” 上官月已经不想再听他哥哥的感叹了,毕竟这些事发生的时候,这世上还根本就没有她,她感兴趣的是铁卷丹书被找到后发生的事。 上官黎就撇了上官月一眼,当时上官月不知道是不是她的错觉,她总感觉自家哥哥那一眼很是深沉。 再开口的时候,上官黎的绪似乎很复杂,“父皇登基的时候,还有两位兄弟在夺嫡中保留了自己的王位,铁卷丹书上写的便是,请求父皇禅位给丹王,上头一字一句陈述的都是父皇的能力不如丹王,后来还在盗贼统领偷偷留下的盒子里发现了傅明清与丹王来往的信件,那一字一句赫然就是两人的字迹。” “父皇勃然大怒,命锦衣卫抄了傅明清的家,那时傅府已经空无一人,丹王被扣上谋反的帽子,被父皇关进了宗人府,没多久就上吊自杀了,这件事在当时震惊朝野,就连傅明清的女儿也受到了波及,她是父皇的正妃,顺理成章该是皇后,可是盛怒之下的父皇将她贬至了妃位。” “后来边境城里没有人再敢靠近傅明清的宅子,哪怕是城中的衙役巡查也会自觉的避开那里,一直到现在也仍是这样。” 最后一个话音落下,上官黎就沉默了下来,他面上虽然不动声色,可是坐在他边的夏璃一眼就看出了上官黎心中翻涌着的各种绪。 她开始沉思。 上官月却一脸的气愤填膺,“那些盗贼倒也不算错杀好人。” 闻言,夏璃漫不经心般抬了眼睛,她轻轻的扯了下嘴皮,“一百多口人也不算杀错吗纵然这位丞相有错,可是其他人呢,不无辜吗” 上官月一窒,片刻她讪讪的笑,“我这不是心中太气愤了吗再说了就算其他人无辜又能怪谁呢谁让傅明清不是个好” 那个人字还卷在舌尖,上官黎忽然低声呵止了她,“够了,都已经是陈年往事,我们那时都还未出生,又有什么资格去评判他人的是非。” 上官月讷讷的吐了舌头,也许是见气氛渐渐沉重,她躲去了里间。 等到里间的门被关上,夏璃才不紧不慢的开口,“你也说了那时你们都还未出生,那你又是怎么知道的呢” 上官黎丝毫不意外夏璃会这样问,他的表甚至还有些轻松,这个秘密被压在他的心底太久,忽然遇到一个想法和他契合的人,他就有种如释重负的感觉。 “那是我十岁的时候,曾闯入翰林院,我进去的时候正逢午休,里头没有人在,我不小心碰到了一本正在修订的史书,我连忙摆好,却意外看到了这些,这件事给我的记忆非常深刻,我甚至做了很长时间的噩梦,那些虽然只是文字,我却仿佛能透过那些文字,看到那些血淋淋的画面。” 夏璃抬手将他手中的茶杯倒满,抬起眼睛的时候,她淡淡的说了一句,“你是个聪明又通透的人。” 上官黎握着茶杯的手蓦然一颤。 十岁的他对朝廷上的事已经非常敏感,夏璃口中的通透和聪明才是他做噩梦的根本。 他在怀疑这一切都是他父皇为了稳固自己的皇位而设的的谋。 在他能记事起,他就曾听外公和母后提起过这些,那时候他才知道在傅明清还没有出事之前,他的母后就已经是内定的皇后。 毕竟祖上也曾有训,皇后一位只能出自南宫家。 那时候他还不懂,可是等在翰林院看到那些后,怀疑的种子便在他的心里种下了。 上官黎自己内心是清楚他的这些怀疑的,只是他自己一直不愿意承认罢了。